夏至后不久,一年中最热的时间就要到了,也就是民间常说的“三伏天”。根据天文学家今年的测算,入伏时间大约在7月12日,整个“三伏天”长达40多天。随着气温逐渐上升,各类夏季时令的鲜蔬瓜果开始上市,其中就包含最为大众所喜爱的:西瓜。在大众认知中,西瓜清热去火,利水祛湿,是夏季最优良的食补瓜果,因此有不少人一到二伏三伏,就拿西瓜当做生活的主菜,借以补充水分,祛湿降火。但最终结果往往是湿气加重,越发难受。西瓜究竟真的如大家所想,是清热祛湿的良方吗?伏天祛湿的正确姿势是什么?当我们在伏天发现自己湿气重的时候,怎么吃才能尽快祛湿,安然度夏呢?
首先,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人体到了夏天会“湿气加重”。
“湿气重”:现代人才得的“科技病”
夏季气温升高,地表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,适度增加,温度增高,人就感觉闷热,呼吸不畅,这是“外湿”。“外湿”附着在皮肤上面,久而久之湿气入体,打乱身体正常机能,引发疾病。
因此人类在经过数万年的进化后,进化出一套方法来抵御夏季外湿,就是出汗和排泄,将侵入身体的湿气凝结,转化为水分排出,形成一个自然循环。
但是身体受热出汗的过程,以及汗本身的气味让人不舒服,这让后来的人们在夏天想了很多方法避免高温,避免出汗的方法。人体排湿的循环被打断,“湿气”就积存在体内,危害一方,这就是“湿气重”的起因,可见“不出汗”即是伏天的一大享受,同时也是致病的根源。
万物有度,方为正道。
伏天多吃西瓜,是对是错?
很早之前古人就有“因地选材”的基础饮食法则,什么季节盛产哪种食物,对人体多为有益,其中最经典的就是西瓜。西瓜的来源有两种,第一说是神农尝百草,发现一种植物的果实“水多而肉稀”,取名“稀瓜”;另一说法是西瓜来源于非洲,人工培育后在公元五世纪传入中国,因来源于“西域”被称为西瓜。但无论哪种说法,西瓜的生长环境都是一样:沙地、高温、缺水、光照充足,造就了西瓜多水、多糖,清热下火的食疗特色。
但是西瓜本身,并不具备十分显著的“祛湿”效果,反而有助于许多人的身体“驻湿”,导致本就湿气沉重的身体,迟迟无法有效缓解,这是为什么?
“避汗不出”和“食冷过量”,才是湿气沉重的最大元凶
前文说了,人体对于湿气有一套自然的抵御手段,但因为大部分人贪凉不出汗,才无法有效祛湿,因此顺应天时,多趁着夏天出汗,才是最健康的度夏方式。尤其对于天天在空调屋里坐着的白领来说,下班回家不要急着再钻进空调屋,外出运动,尽量让自己出汗,而且尽量保持出一段时间(大约10-30分钟),内湿通过体表迅速外泄,调理体内干湿比例,比起任何食疗食补都更加有效。
其次就是避免“食冷过量”,夏季气温升高,人体会开启“高耗能”模式,人会很容易累,连带着食欲、行动欲减退。这时候人体的温度下降,食欲和精神都能为之一振,这是表面上人体的反应。但是夏季吃冷食,一来会刺激人体器官收缩,原本舒张开的血管收缩,造成人体血流加速,反复如此,人体的机能就会紊乱;同时食冷入体,最容易把湿气留在体内,因为人体出汗,需要由内而外的高温刺激,冷食会破坏这一“加热”过程。
而西瓜因为其特殊的生长环境,“物极必反”下造就其天生寒凉的属性,天生是清热下火的良方,本身所具有的祛湿功效,仅有“利水”,也就是促进小便一项,真正祛湿的效果极低,再加上天天过量食用或者冰镇食用,自然会湿气缠身,无法有效“祛湿”。
因此到了盛夏,“每天出汗”比“每天吃瓜”管用,“少吃冷食”比“多吹空调”舒服。
清热下火,快速祛湿的方法还有这些:
1)薏米+赤小豆/红豆
很多人都有晚上煮红豆薏米水的习惯,但是他们天天煮天天喝,却总感觉湿气除不干净,这是为什么?因为红豆薏米水按古方须用赤小豆,而非普通红豆。
值得注意的是,煮红豆薏米水,不可以加白米做粥,因为稻米天生长在水里,自带湿气,和红豆薏米同煮,作用冲突,效果会打折扣。
2)红薏米+芡实
想要彻底祛湿,除了利水之外,还要注意健脾。脾和胃的功能类似,都主运化,也就是消化食物和营养。但是脾更偏重于把营养和水分消化后输送给全身,因此当湿气入体,或者脾胃经常受到寒凉食物刺激的话,则无法及时输送营养和水分,造成食欲不振,气血不足,排湿不畅。可以简单理解为湿气的中转站,脾虚则湿气加速入体,难以排出。
因此如果祛湿而不健脾,则事倍功半。
所以具有健脾功效的红薏米才成为所有祛湿良方的常客,我们总结一下三伏天该如何避暑祛湿:
1)顺应天时,多多出汗,自然祛湿。
2)少吹空调,少吃冷食,避湿驻体。
祝我们今年都能度过一个惬意有度,身强体健的夏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