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大部分创业者来说,创业类型主要分为两种。
一种是白手起家,找一些门槛较低的项目尝试,摸清行业门路然后大干一场。这类人群包括毕业或在校大学生、务工者等,一般情况下,他们在资金、人脉、经营经验能力方面有待提升。
另一种是之前就做过生意或者丰富的职场经验,有一定的商业嗅觉和启动资金,看好某个项目品牌,可果断决策积极引进产品和服务,开始一段新创业旅程。
但无论是哪一种创业者,在挑选好的创业项目时,都必须学会一点,就是顺势而为。
顺势而为,或者可以理解为顺应潮流而动,但是从看见到看懂,除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沉淀之外,还需要掌握一套分析思路。从宏观分析到微观观察,理解项目背后的底层逻辑和盈利模式,否则很容易在创业初期碰到困难,半途而废。
什么是势?
“势”在目前环境下可以具象化为:消费者、顺应政策和行业机会。
一个好的创业项目,三者占其二才能成形。
抓住消费者心理→从消费者大数据出发
大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说其是影响趋势的最大变量也不为过。
拿“健康行业”来说,2018年的全国健康数据就是最好的参考依据:
76%的中国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
20%的国人患有慢性疾病
中国有2.7亿高血压人口
中国超重或肥胖者患者数为7000万—2亿
预计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.8亿,占全球老龄人口的1/3
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得出结论:
未来的中国社会,疾病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最大的问题。同时也意味着,针对相应群体的巨大市场正在慢慢展开。那么这个市场中能不能有你的一杯羹呢?
答案当然是可以的。
顺应政策→响应国家政府报告
通过大数据的分析,的确能找到许多商机,但是行业内的项目是否全部都适合创业呢?
只能说未必。
每年年初,国家会进行政府工作报告,这其中蕴含的信息就是新手创业最好的风向标。
2017年十九大提出了“实施健康中国战略”的号召。
2018年两会全面取消“以药养医”,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。坚持预防为主,支持社会办医,发展健康产业。
从近两年的政府报告中可以看出,政府迫切需要发展中国大健康产业,以缓解疾病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发展缓慢等问题。
市场消费力庞大,加上政策帮扶,接下来创业者才能在相对应的行业内选择好的创业项目。
行业洞察→抢占行业机会
在进行“行业洞察”之前特别需要注意一点就是“达克效应”。
即面对陌生的行业会产生的迷之自信。觉得自己是特别的,会比行业内其他人做的都好。
但实际上,可能依然会踏上行业前辈走过的老路,所以请务必保持一个谦虚好学的心。
还是拿健康行业举例:
2018年年底“X健公司”因涉嫌虚假保健品宣传和传销,高级管理层16人被依法逮捕。
该事件导致2019年成为国家打击“非正规健康产业”的元年。一方面说明国家对健康行业十分重视,另一方面也说明该行业正在面临洗牌,不正规的违法项目都将被淘汰。
另外根据国务院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表示:到2020年,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 8万亿,而截至2018年,健康产业总产值仅为3万亿元。
不正规的企业被踢出牌局,剩下的是大片等待开采的处女地,这无疑会给许多专心做品牌的创业公司留下足够的窗口期和红利,这样的行业蕴含巨大的机会。
蛋糕足够大,机会足够多,上有政府监管,下有百姓需求。
能以这样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总结,才会找到最适合新手发展的行业,并投身于好的创业项目。
选定好的创业项目,实际上也仅仅是创业的开始,创业者还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,在信息海洋之中寻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和价值观匹配的项目,然后沉下心来从品牌中汲取知识和方法,最终才能确保自己能从充满“不确定性”的创业中,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坚定的创业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