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食是生命体保持个体生存的本能,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,合理的饮食可让人身体强壮、延年益寿,饮食失宜会导致机体早衰与疾病,所以食疗对于养生具有重要意义。食疗又称食治,是在我国中医理论指导下,根据食物的特性来调节身体功能,从而获得身体健康的一种基本方法。
中国古人很早便意识到食物不仅能提供营养,还能预疾防病。尤其是历代医者积累了丰富的食疗理论和经验,推出大量深有影响的食疗著作。例如汉代张仲景在《金匾要略》中写道:“所食之味、有与病相宜、有与身为害、若得宜则益体、害则成疾”,该书还收集了很多食治与饮食禁忌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中有700多种食物性味归经,并指出“食物入口,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”的传统食疗理论。
“养生之道、莫先于食”,食物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,对人体具有滋养作用,增强细胞代谢功能,为身体运行提供营养,从而全身气血充足,减少疾病的发生。饮食还具有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,根据食物的味、气特性及身体的阴、阳、盛、衰的情况,给予适宜的食疗调整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强调五味各有阴阳运行,五行相生相克,均与饮食五味有着密切关系。
无味即苦、酸、甘、辛、咸,食物的性味不同,对人体的食疗作用有明显区别。像苦味食物——燥湿、清热、泻实,如杏仁可止咳平喘、润肠通便。酸味食物——可收敛固涩、增进食欲、健脾开胃,如山楂可健胃消食。甘味食物——补养身体、缓和痉挛、调和性味,如大枣可补脾益阴。辛味食物——祛风散寒、舒筋活血、行气止痛,如生姜可发汗解表、健胃进食。咸味食物——软坚散结、滋润潜降,如海带可软坚化痰、利水泻热。五味不同,相应的食疗效果也不同。
食疗之所以不能无限度的发挥全部作用,其实跟食物的四性即寒、热、温、凉也有关系,因此必须根据食物的特点及身体所需进行合理搭配、有所侧重。遵循这样的原则,才能共同作用于人体。比如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、泻火、解毒的食疗作用,如在炎热夏季选用菊花茶、绿豆汤、西瓜汤、荷叶粥,可清热解暑、生津止渴;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食疗作用,如寒冷冬季选用羊肉、姜、蒜、葱等,能除寒助阳、健脾和胃、补虚等。食物除“四性”外,尚有性质平和的“平性”食物,如豆类及谷类的米、麦等,也可根据身体食疗需求进行相应补充。
现代饮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动物性食物为辅,落实在每一餐上都应达到膳食平衡;食疗强调食医结合、补治并重,使饮食真正成为食疗养生保健的基础。
康达九洲功能食品研究院提醒您:食疗是利用食物的性能功效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,它强调“苦入心、酸入肝、甘入脾、辛入肺、咸入肾”,提倡辨证用药、因人施膳、因时施膳。现在人类饮食文化正处于向健康食疗方向发展的转型时期,科学文明、健康长寿的食疗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。